动车事故报告迟迟未出被指系因责任认定难取舍
[ 来源:大河网    更新时间:2011/12/6   ]

    “7·23”甬温线动车特大事故调查结果难产:说设备的事吧,对高铁形象不利

  说管理的事吧,牵涉责任人太多

  40人死亡,200余人受伤,“7·23”甬温线动车特大事故的惨状仍历历在目,但调查结果迟迟未公布于众。据接近调查组的人士称,调查报告迟迟不出,系高层对责任认定难以取舍。

  多位专家表示,动车事故的书面调查报告已于9月完成。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最迟至11月30日,国务院或其授权的有关部门就应公布调查报告和事故的处理情况。但这一天,相关部门未发出只字片语。

  记者调查数月发现,导致动车追尾事故发生的原因,既有信号设备软件设计缺陷,亦有非正常行车下的调度指挥失误。实际上,从信号设备提供商,到上海铁路局调度所、温州南站行车值班员的行车处理,到电务部门的维修、登记,事故暴露出铁路多个部门均存在问题。

  据接近调查组的人士称,调查报告迟迟不出,系高层对责任认定难以取舍。若认定信号设备供应商承担主要责任,则对中国高铁的国际形象乃至出口不利;若认定铁道部调度管理承担主要责任,则牵涉责任人众多。若信号设备缺陷说被推翻,供应商不再担责,铁路系统也不会全然接受此说,相应会要求承担较轻的管理责任,缩小处理范围。此外,杭州电务段温州电务、上海铁路局调度所、温州南站行车值班员各方责任孰重孰轻,对所追究责任人的范围、职位亦有影响。

  事后,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将54大列CRH380BL问题动车组召回整改,后于11月16日分批重新投入运营。对于为何未在空车试运行期间就发现相关问题,问题车到底进行了哪些整改,供应不合格配件从而导致故障问题的分供方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同样语焉不详。(据12月5日《财经》)

  辣评

  实事求是地进行问责与整改才是明智之举

  四个多月来,舆论呼唤公布调查结果的声浪此起彼伏,调查公信力在声浪中风雨飘摇。

  在中国高铁受到国内外广泛质疑的敏感期,对重大的事故调查和召回事件采取更公开、更坦诚的态度,向公众告知存在的问题和整改的细节,并实事求是地进行问责与整改,才是立足高铁发展大局,营造正常发展环境的明智之举。

 上一篇文章: 国内大雾范围将扩大 京津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
 下一篇文章: 甘肃首明确校车优先行驶特权 事故赔偿不分城乡
顶部】【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信息
  中石油最大炼化项目事… 
  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方案… 
  外交部回应核弹头数量… 
  神十本月中旬择机发射… 
  李克强应约同欧盟委员… 
  6000家机构承诺不接受… 
  广西将正式施行艾滋病… 
  北京人力社保局:建议…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如果您需要我请点我... QQ:630654366
返回首页联系我们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服务回到顶部
皖ICP备05013160号
网络实名:燃气表网 通用网址:燃气表网
服务电话:0551-3448670 传真:0551-3448670 手机:13966768269 E-mail:gmeter@126.com
(C)版权所有:燃气表网 网址:www.gmeter.cn  www.gmeter.com.cn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