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专家称房贷新政并未缓解开发商资金压力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08/11/1   ]

  多数专家和业界人士认为,国家出台的系列新政对购房者的支持力度比此前业界预测的要大,传递出强烈信号:希望房市交易回暖,房价实现“软着陆”。这有利于激发潜在需求,缓解观望情绪。长期看,必将提振市场信心,有利于这轮市场调整更加稳定健康。

  但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认为,相对现在的高房价,目前的支持力度还难以刺激购房者立刻出手。此次出台的新政并没时间限制,对持币待购者而言,完全可继续观望一段时间。而购房者对房价将继续下跌的预期短期内很难转变,市场何时能回暖尚需观察。

  市场供需状况更不容乐观。截至8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已达1.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8.7%。加之交易量的持续萎缩,市场短期内存在较明显的供给过剩。

  年底临近,资金链吃紧的房地产企业面临如何过“年关”的问题。双重影响下,多数开发商还是会延续促销降价的策略,挺过今年,等待市场回暖。

  ●“救”楼市究竟为了什么?

  ——带动上下游回暖,促进扩大内需,防范金融风险 

  “表面看,这些政策是针对房市的。根本上讲,是要通过激活房市交易,发挥房地产业对拉动投资、扩大内需的作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说。

  楼市低迷、开工减少,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影响日益明显。

  上游——建材业产量和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钢铁业大面积减产,量价齐跌;不少建筑企业早在上半年就“没活干”,年底能否按时结到工程款仍是问题。下游——装修、家电、家具等行业也不同程度遭到房地产业不景气的冲击。

  “房地产业本身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而其上下游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关乎就业问题。”董藩认为,房市回暖,投资重新启动,对缓解上下游行业的就业压力将起到一定作用。

  此轮全球金融风暴,也使银行系统空前关注房地产业走低可能造成的金融风险。相对于次贷危机,在我国,风险更可能来自开发贷款。

  江苏一家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明年4月仍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就准备把房子“扔给银行”。而现有市场情况下,银行收了房子卖不出去,很可能增加坏账。因此,刺激需求促使楼市交易回暖,对金融安全意义重大。

  至于地方政府,虽然其多数对“土地财政”的提法讳莫如深,但不可否认,随着前几年房价快速上涨而节节攀升的土地出让收益,已成地方政府重要财源。

  “市场冷清造成大量土地流拍,部分开发商退地,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受到影响,投入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捉襟见肘。”武汉市武昌区一位官员说:“某种程度上讲,地方‘救市’实属迫不得已。”

  ●会不会为高房价“托市”?

  ——支持购房者的政策本为“暖市”,部分地方举措不利于市场正常调整

  不少人担心,密集的政策出台会影响市场的正常调整,实际救了仍偏高的房价,救了本应被市场淘汰的开发商。

  此次出台的财税、金融政策,主要是通过减免税费、降低购房门槛和还贷压力,支持购房者买房。既无直接针对开发商的税收减免,也无放宽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时限,业界盼望的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放宽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限制、取消二手房交易营业税等,也没提及。

  “总体说,政策是温和的,并未直接缓解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如消费者不买账,开发商该降价还是得降价,该破产还是得破产,市场的正常调整不会因此停滞。”建设部专家指出:“中央政策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过去几年房市宏调政策的适度放松和理性回归,称之为‘暖市’更合适。”

  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策中不乏直接针对开发商的政策。江苏某市提出,对不具备全面开发条件的已出让地块,可适当顺延开、竣工时间,并根据建设规模、进度情况分期或延期缴纳土地出让金。河北某市则提出,对开发商不同程度减免各种税费。

  对于此类“大胆”之举,专家认为,资金压力和购房者的观望是开发商降价销售、市场出现调整的主要原因,而直接补贴开发商的政策可使开发商缓解资金压力,可能再现“死扛”房价的局面。果真如此,不利于市场的正常调整和健康发展,扩大内需的目的也无从实现。推出此类政策应慎重。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日本航空自卫队最高指挥官否认侵华历史被撤职
 下一篇文章: 浙江巨能乐斯问题注射液已被全部控制
顶部】【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信息
  中石油最大炼化项目事… 
  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方案… 
  外交部回应核弹头数量… 
  神十本月中旬择机发射… 
  李克强应约同欧盟委员… 
  6000家机构承诺不接受… 
  广西将正式施行艾滋病… 
  北京人力社保局:建议…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如果您需要我请点我... QQ:630654366
返回首页联系我们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服务回到顶部
皖ICP备05013160号
网络实名:燃气表网 通用网址:燃气表网
服务电话:0551-3448670 传真:0551-3448670 手机:13966768269 E-mail:gmeter@126.com
(C)版权所有:燃气表网 网址:www.gmeter.cn  www.gmeter.com.cn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