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石化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 来源:中国石化报    更新时间:2010/2/25   ]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经营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石油石化业凭借出色表现,成为2009年全球的亮点和热点。几大石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2009年11月公布的美国《石油情报周刊》世界50大石油公司最新排名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分列第5、第25和第48位。
    原油进口首破2亿吨,对外依存度首破50%
    随着国内经济企稳回升,2009年我国石油需求经历了一个走出低谷、逐步回升的过程。在2月份下探到近年最低水平后逐渐回升,6月份开始同比增幅由负转正,多种油品表观消费量变为正增长且增幅较大,甚至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超过4.05亿吨,比上年增长3.7%左右,增速比2008年回落1.6个百分点。
    我国2009年原油产量估计仅为1.9亿吨(与2008年大致持平),因此原油进口量继续增长,全年首次突破2亿吨,达2.04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原油进口量居第二位的国家。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我国自1993年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仅用了16个年头就突破了原油对外依存度50%的国际警戒线,敲响了警钟。我国原油进口来源集中于中东、非洲地区,且从中东进口的比例逐渐提高。
    炼油工业逆势上扬,乙烯产能产量双破千万
    2009年我国炼油工业逆势上扬,建成广东惠州、福建、独山子、天津等多项大型炼油装置,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4500万吨/年。我国炼油能力进一步增至4.83亿吨/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分别成为世界第3和第8大炼油公司。全年原油加工量约3.72亿吨,比上年增长9.07%;成品油产量约2.27亿吨,比上年增长9.1%。在新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政策推动下,2009年除少数月份由于成品油价格未调整到位而出现政策性亏损外,炼油行业总体实现扭亏为盈。
    2009年我国共建成福建、独山子、天津、沈阳4套乙烯装置,新增产能273万吨/年。年底全国乙烯产能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达到1269.9万吨/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全年乙烯产量约1048万吨,比上年增加2.3%。2009年,外资权益乙烯产能达205万吨/年,占我国乙烯产能的16.1%。乙烯产量上半年同比下降,下半年同比上升,走出了一条“V”字形变化曲线,年底大致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海上石油产量增长,油气管道建设进入高峰
    2009年我国石油生产先降后升。全年石油产量达1.9亿吨,与2008年持平。海上石油产量延续了近年来稳步增长的势头,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6.7%升至11%。在2009年我国建设的20多个重大产能项目中,除西部地区项目外,其他项目主要集中在渤海和南海海域。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生产油气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达3006万吨,超过胜利油田跃居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田,成为近10年我国油气产量增长最快的油田。这标志着我国西部油气接续取得重大突破,西部油田正在迅速崛起。
    2009年国内油气管道建设飞速发展,成为又一个建设高峰年。我国最长的成品油管道、中部成品油运输大动脉——中国石油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全线贯通;中国石化加工原油近半实现管道运输,并实现了北起河北曹妃甸,南至浙江册子岛、大榭岛全长3000公里的中国石化东部原油管网全网连通;中国海油陆上成品油管道建设取得进展,惠州—东莞—立沙成品油管道正式打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建成投产了延炼—西安成品油管道;2009年底,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建成投运,并与中国—中亚输气管线成功对接。此外,还有一大批油气管道在建设中。
    成品油市场供应充裕,不同油品表现各异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成品油市场由供需偏紧转为充裕。2009年前10个月成品油产量1.87亿吨,而表观消费量只有1.82亿吨,产大于需,全年成品油产量超过消费量500多万吨。受此影响,2009年我国油品出口增加,柴油由2008年的净进口转为净出口,净出口量超过200万吨。
    2009年各主要成品油的需求情况首次表现各异。由于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破1300万辆,比2008年猛增四成以上,使汽油需求增长较快,估计全年汽油表观消费量达6700万吨,比上年增长约5.6%。但由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柴油需求在前8个月累计增速始终为负,估计全年柴油表观消费量为1.39亿吨,比上年仅增长0.1%。煤油在国内外经济逐步回暖的带动下,在我国航空运输业强劲反弹的促进下,需求大幅增长,估计全年需求量达1500万吨,比上年增长17%左右。由于柴油需求增长明显慢于汽油,2009年消费柴汽比有所下降,为2.07,低于近几年2.2的平均水平。
    陆上油气通道建成,战略石油储备获突破
    2009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对中东、中亚、非洲、南美等资源富集地区出访达21人次,共签署能源领域合作协议11项,比2008年增长1倍。在政府主导下,签署“贷款换石油”等重大合作项目多项,每年可获得7500万吨原油保障,相当于2008年石油进口总量的42%。同时,中俄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三大陆上油气战略通道正式开建或顺利投产,使我国海上加陆上通道的多元化油气供应渠道露出端倪。
    与此同时,我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建设进展顺利。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以58美元/桶的成本完成,其储量按2008年国内石油消费水平计,相当于全国13~14天的石油用量。同时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第二期工程已规划完毕,总库容2680万立方米,2009年部分项目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企业商业石油储备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国内石油企业已建立约3亿桶的商业原油储备能力,其中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分别占50%和40%。
    海外油气产量首超1.1亿吨,权益产量达5500万吨
    2009年是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以几大石油石化公司为主的中国企业在全球油气资源富集区合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呈现“项目大,领域宽,方式多”的新特点。2009年我国企业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在2008年首次超过1亿吨,权益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的基础上进一步稳步增长,全年海外油气作业产量突破1.1亿吨,权益产量约达5500万吨。同时,中国企业在全球油气并购市场频频出手,成为最大买家之一。据统计,2009年中国公司共宣布13起收购案,成功收购案达11起,交易金额近160亿美元,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并购最多的一年。
    2009年也是中国企业开展海外自主投标和大笔LNG购销活动与“请进来”合资合作取得显著成果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别在伊拉克和伊朗的招标项目中中标几个重大项目;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与埃克森美孚等大公司签署了多项大笔LNG长期购销协议;中国石油与雪佛龙公司签署了我国最大的陆上上游合作项目川东罗家寨气田开发协议,并已开工。
    天然气消费较快增长,供应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但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天然气消费量可达89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在国内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4%增加至4.2%。200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结构进一步向多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城市天然气和发电用气所占比重继续增长,工业和化工用气继续下降。
    随着2009年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成,福建莆田和上海洋山LNG接收站建成投产使全国LNG接收能力达930万吨(估计2009年LNG进口量将超过500万吨),加上国内几大公司供气能力与供气管网的建成,天然气国内、国外多气源供应格局已初步形成。
    2009年11月以来,我国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天然气需求大幅攀升,使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现象。“气荒”的出现,有城市燃气居民用户发展过快与天然气生产商供应能力不匹配的原因,有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也有因天然气价格偏低造成用气项目盲目上马等原因。它反映出我国天然气处于快速发展初期,相关的管理体制、价格机制、供应侧与需求侧的管理、应付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准备等尚未完善。
    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部分问题有待改进
    2009年元旦起,我国开始实施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的一年中,国内成品油价格根据新办法和国际原油价格变化情况进行了8次调整,其中5次上升3次下降。新的定价机制及其管理办法使国内炼油行业扭转了多年连续亏损的局面,对促进国内炼油行业的健康发展,能源合理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新机制和办法在实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价格调整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出现了调整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二是定价机制由模糊到清晰,市场预期和投机行为也随之放大,给投机留下较大空间;三是对今后油价攀升至80美元/桶以上乃至高于130美元/桶时如何定价不太明确,也给未来高油价下炼油企业的经营运作带来较大风险。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大石油石化公司竞争力提升
    2009年,是国有石油石化公司积极应对危机,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年。在2009年8月公布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石化首次升至第9位,中国石油跃居第13位,中国海油由2008年第409位升至第318位。在2009年11月公布的美国《石油情报周刊》世界50大石油公司最新排名中,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榜上有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分列第5、第25和第48位。
 上一篇文章: 首部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示踪体系专著问世
 下一篇文章: 连续型油气资源成勘探开发热点
顶部】【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信息
  中石油最大炼化项目事… 
  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方案… 
  外交部回应核弹头数量… 
  神十本月中旬择机发射… 
  李克强应约同欧盟委员… 
  6000家机构承诺不接受… 
  广西将正式施行艾滋病… 
  北京人力社保局:建议…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如果您需要我请点我... QQ:630654366
返回首页联系我们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服务回到顶部
皖ICP备05013160号
网络实名:燃气表网 通用网址:燃气表网
服务电话:0551-3448670 传真:0551-3448670 手机:13966768269 E-mail:gmeter@126.com
(C)版权所有:燃气表网 网址:www.gmeter.cn  www.gmeter.com.cn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