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国金融危机的发展正在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保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近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居民购房的财税、金融政策。人们关注: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何时能实现楼市交易回暖的目标?政策是否会演变成维持高房价的“托市”?购房者现在该不该出手?对各级政府而言,除了频繁“救市”,怎样从根本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本报记者直击政策背后,深入不同层面,为您打开一连串问号。
——编 者
●对市场走势有啥影响
——长期有利于激发需求,短期观望情绪可能继续
下手还是观望?这是个问题。
北京的公务员徐春明去年这时就打算买房,和很多购房者一样,这一年来他选择了持币待购。
10月23日晨,徐春明打开电脑,几乎所有新闻网站头条都是“中国政府救楼市”的新闻。头天晚上国务院出台政策,从11月1日起,下调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住房的契税至1%,免征印花税。购买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比例调到20%,可享受基准利率最低0.7倍的优惠利率,住房公积金利率下调……
徐春明细算了一下,如要买一套100万元左右的房子,可省下1万多元税费,首付压力可减到20万元出头,20年的还款利息则可省下15万元,购房负担的确有所减轻。
他同时算了一笔账,如房价继续跌,即使开发商每平方米只优惠500元,100平方米的房子也能轻易省下5万元,比减免1万元的交易税费诱惑大得多。
“我还是再看看,至少到春节吧。反正这段日子房价不可能大涨。”徐春明说。
10月23日以来,新浪等知名网站的调查结果显示,至少有超过50%的网友表示将继续观望。而各地的“救市”政策,迄今为止并未呈现明显效果。
对房地产市场而言,现在唯一确定的是需求仍存在,但庞大的潜在需求何时能回到市场?
[1] [2] 下一页